所在位置: 首页 >> 廉洁教育 >> 正文

热点辨析 半月一谈9.腐败的根源在于文化劣根性是谬论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3-31 10:29:48 浏览:

 

 

编者按:今年是湖北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宣教月活动的第17年,为推动宣教月活动深入开展,湖北省纪委宣传部、湖北省社科院共同编撰了《党风廉政建设热点辨析》读本。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梳理出18个存在模糊或错误认识的党风廉政建设热点问题,组织专家进行深入解读、辨析、批驳,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和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帮助广大干部群众认清形势,厘清认识,坚定对反腐败斗争的决心,增强对反腐败斗争光明前景的信心。

俗话说,鼓不打不响,理不辨不明。为了更好地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正确思辨,理性思考,结合此书的出版,本网特推出“党风廉政建设热点辨析‘半月一谈’”专栏,将本书中提出的18个热点问题,采取每半个月集中讨论一个话题的形式,邀请广大网友发表真知灼见,谈论真切体悟,从而在思想交锋中进一步唱响正风肃纪的主旋律。期待您的参与!

腐败的根源在于文化劣根性是谬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着眼于新的形势任务,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的重大成效。但是,当前腐败问题依然存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有的人据此认为,腐败的根源在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劣根性,并由此推论我国的腐败问题难以得到有效治理。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必须予以澄清。

不可否认,我国历经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传统文化中也夹杂着一些消极的成分,是滋生腐败的土壤。例如,有的党员干部官本位意识浓厚,眼睛“只向上,不向下”,只看上级脸色,不顾群众利益;有的党员干部等级观念严重,缺乏平等意识,缺乏群众观念;有的特权思想严重,以功臣自居,自认为政绩不少、功劳不小,享有特权或搞点特殊化理所应当。同时,传统社会中形成的“人情”、“面子”等习俗和观念仍然存在,一些党员干部借“人情”“面子”之名,行优亲厚友之实。这些都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毫不犹豫地予以舍弃。

但是,我们应当看到,5000多年延绵不绝、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她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土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伦理道德,在政治上要求实行“仁政”,以德治国;注重个人修养,要求努力“修身”,坚持慎独,完善人格,以“圣人”的“随心所欲不逾矩”为最高道德理想境界;重视道德教化,要求塑造有道德的“君子”,培养“仁人”、“圣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下的国人注重“修齐治平”,特别强调“治国”须先“修身”,将“修身”作为人生最基本的追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这些致力扬善弃恶、追求崇高思想品格、推崇完美道德人格、涵养美好精神情操的特质和内核,是拒腐防变的锐利武器。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6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指出:“抓作风建设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在加强党性修养的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要“着眼于以优良党风带动民风社风,发挥优秀党员、干部、道德模范的作用,把家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重要内容,弘扬真善美、抑制假恶丑,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推动社会风气明显好转。”要求“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要留留神,防微杜渐,不要护犊子。”而家风和家规正是我国传统社会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

王岐山同志多次强调: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华文明的DNA,为国尽忠、在家尽孝,天经地义。我们要尊重自己的历史文化,把握文化根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守和弘扬优秀传统,发挥礼序家规、乡规民约的教化作用,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文化营养。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都有珍惜名节、注重操守、干净为官的传统,历来都讲“为政以德”、“守土有责”。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要从自身做起,带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自觉抵制和摒弃“腐败亚文化”,秉公用权、廉洁从政、坚持原则,立“明规矩”、破“潜规则”,压缩腐败现象生存空间和滋生土壤,促进政治生态不断改善。